常見痛症

頸椎部位常見問題 cervical/neck


常見問題:
  • 頸椎退化、骨刺
  • 頸椎神經病變、軟骨突出
  • 急性脖子扭傷、落枕
  • 頸部韌帶慢性損傷
  • 偏頭痛
  •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立即查詢

簡介:
頸椎共有七節骨頭,靠著周圍的多條韌帶與小肌肉支撐著我們大約五公斤重的頭顱。頸椎的重要性在保護連通到腦袋的血管、神經,讓我們的頭顱能維持在正確的位置上,同時讓我們頭能向四面八方觀看。

頸椎的問題通常來自兩大類:長期姿勢不良,或外在撞擊造成的慢性受傷。姿勢不良不但會讓部分頸部肌肉過勞、過度拉扯周邊韌帶,還有可能壓迫到頸椎神經,長期累積下來的傷害會直接影響我們日常生活各種活動

外在撞擊的來源包括跌倒、運動傷害、以及車禍等。撞擊常造成頸部的旋轉,過度拉扯到周邊的筋膜、神經、韌帶等,造成所謂的揮鞭症候群。患者可能會出現症狀包括慢性的頸部緊繃疼痛、偏頭痛、轉脖子受限、甚至出現頭暈、眼睛乾、臉麻等交感神經的症狀。利用徒手整復結構復位可有效改善都市人長期肩頸痛等問題

若有相關症狀或問題,歡迎查詢
地址:(總店)尖沙咀寶勒巷3號萬事昌廣場7樓8室
電話:(+852) 9226 5694 / 3168 1231
電郵:healthcare@cranialdrive.com.hk
辦公時間 : 星期一至五 11:00am - 8:00pm
星期六 11:00am - 7:00pm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11:00am - 4:00pm
 
 

 

肩膀部位常見問題 shoulder joint


常見問題:
  • 旋轉肌撕裂傷
  • 夾擠症候群
  • 鈣化性肌腱炎
  • 肩部韌帶損傷
  • 五十肩(肩關節沾黏)
  • 肩關節唇撕裂傷

立即查詢

簡介:
肩膀是個活動度相當廣大的關節、相對的就是個不穩定且容易受傷、受傷又不容易好的關節。和其他關節不同,肩膀主要靠著肌腱、韌帶負責大部分的穩定性。

肩膀的受傷有幾個來源:投擲性運動傷害、長期使用或負重拉扯、一般性拉扯傷等。投擲性的運動如棒球、網球、羽毛球等需要大量使用肩關節,容易過度拉扯造成肩關節慢性的多方向不穩定。不穩定之後會開始出現夾擠症候群、軟骨磨損、韌帶拉傷等症狀,影響到運動表現。
年過四五十歲後容易出現肩膀痛的問題,通常來自於過度使用。日復一日的炒菜、洗碗、抱小孩就如同滴水穿石一般慢慢地拉傷肩關節,等到有一天才一次爆發出來。因為每天都要用到肩膀,所以這類疼痛好好壞壞、拖久了就變成舊疾。

另一種肩膀受傷來自於拉扯,例如公車上突然拉了一下、提過重的東西、開車到後座拿東西等。這類動作容易把前側關節韌帶拉傷,使肱骨頭往前移。肩膀會開始出現咖咖聲、晚上睡覺會痛、不能往後扣內衣等症狀會陸續出現。
若受傷,一般的物理治療如熱敷、超音波、雷射等就可以幫助肩膀復原;若關節已出現沾黏、手舉不高、出現五十肩的症狀,可利用徒手整復結構復位來處理關節與筋膜等痛症問題,重新找回關節的活動度。

若有相關症狀或問題,歡迎查詢
地址:(總店)尖沙咀寶勒巷3號萬事昌廣場7樓8室
電話:(+852) 9226 5694 / 3168 1231
電郵:healthcare@cranialdrive.com.hk
辦公時間 : 星期一至五 11:00am - 8:00pm
星期六 11:00am - 7:00pm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11:00am - 4:00pm

 

 

 

手肘部位常見問題 elbow


常見問題:
  • 網球肘
  • 高爾夫球肘
  • 肘尺側副韌帶拉傷、撕裂傷
  • 橈神經病變
  • 肘關節退化

立即查詢

簡介:
手肘的內外側分別有前臂的曲腕肌群和伸腕肌群附著;若做過多的手腕活動如洗衣服、煮飯切菜、抱小孩等,容易造成手肘內外側的受傷,也就是所謂的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常見的揮臂式運動(如網球、羽毛球等)若姿勢不對,也會誘發手肘的受傷。

手肘的關節相對穩定且負重較少,比較少見關節退化的情況。但若是有外傷病史、或有過度使用手肘的工作(如廚師、理髮師等),當出現手肘關節卡卡、無法完全伸直或彎曲時,要懷疑關節出現積水發炎的情況。

對於投擲性運動的運動員而言,最容易出現的手肘問題是尺側副韌帶(UCL)的損傷。著名的職業投手,如郭泓志、田中將大等都是此傷痛有名的例子。手肘是重要的結構,若損傷了會大幅降低揮臂的速度,影響到運動生命。

利用徒手整復手法復位可有效減低痛症問題及加快復原速度

若有相關症狀或問題,歡迎查詢
地址:(總店)尖沙咀寶勒巷3號萬事昌廣場7樓8室
電話:(+852) 9226 5694 / 3168 1231
電郵:healthcare@cranialdrive.com.hk
辦公時間 : 星期一至五 11:00am - 8:00pm
星期六 11:00am - 7:00pm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11:00am - 4:00pm

 

 

 

 

手腕/手指 部位常見問題 wrist/hand


常見問題:
  • 手腕扭傷
  • 三角軟骨撕裂傷
  • 媽媽手
  • 板機指
  • 手指關節退化

立即查詢

簡介:
手腕有八個小腕骨,和上面的橈骨、尺骨,下方的五條掌骨形成許多關節面。手腕部位共有二十幾條小韌帶,共同提供手腕的穩定性。尺骨和腕骨中間有個重要的三角纖維軟骨,負責手腕部的緩衝、穩定;當三角纖維軟骨出現損傷時,不但會出現用力時的疼痛、還會大幅影響到手腕原本的功能。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若超過三個月的病況需要更久的時間回復、修復情形也會受限。

媽媽手、板機指、指關節退化大部分都和過度使用有關。橈骨狹窄性肌腱滑囊炎(俗稱媽媽手),大部分是來自於大拇指的過度使用。常見的動作包括抱小孩、擠奶、廚房工作等。媽媽手的診斷需要細分是單純肌腱的問題,還是合併手腕韌帶、橈神經的損傷。強烈建議減少大拇指的使用,以及穿戴護具。可利用物理治療、再配合手法治療效果更顯著 。板機指是手指曲側肌腱的發炎腫脹;通常來自過量的手指使用,如:提重物、廚房工作、鍵盤工作等。除了減少使用之外,適度的泡熱水、伸展動作,才能改善症狀。劃開指關節損傷退化,除了長期過度使用,有時來自於外傷,如運動相關的挫傷 (如打籃球串魚蛋) ,撞到物品等。一般情況下減少手指的使用量,利用物理治療及手法復位均能有效紓解症狀。

若有相關症狀或問題,歡迎查詢
地址:(總店)尖沙咀寶勒巷3號萬事昌廣場7樓8室
電話:(+852) 9226 5694 / 3168 1231
電郵:healthcare@cranialdrive.com.hk
辦公時間 : 星期一至五 11:00am - 8:00pm
星期六 11:00am - 7:00pm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11:00am - 4:00pm

 

 

 

下背部位常見問題 low back


常見問題:
  • 急性閃腰
  • 坐骨神經痛
  • 腰椎退化、骨刺
  • 慢性腰椎韌帶拉傷
  • 椎間盤突出
  • 腰椎問題
  • 薦髂關節炎
  • 強直性脊柱炎

立即查詢

簡介:
根據統計,美國一年有15%~20%的一般民眾有下背痛的困擾;終身盛行率則高達80%。臨床上從年輕人到老人都會因為下背痛前來看診。下背痛的表現五花八門,因此診斷的分類至關重要。分類從最淺層的表面神經、筋膜,到肌肉、韌帶、腰椎關節、薦髂關節,還有椎間盤、腰椎神經根;正確的診斷才能決定如何治療。

下背部的穩定,主要是靠著腰椎周圍的韌帶、還有核心肌群。當身體因長期姿勢不佳,或急性受傷影響到了腰椎的穩定性,就會開始出現腰椎不穩定的症狀,如:久站會痠、無法久走、甚至如果時間久了造成神經壓迫,會出現坐骨神經痛的症狀。所謂脊椎滑脫,就是脊椎因為穩定性變差造成脊椎向前滑動,臨床上的症狀是無法後仰,伴隨可能出現的痠麻痛。

< 臀上皮神經、臀中皮神經拉傷 >
大部分的急性腰部拉傷都是屬於此類。臀上皮神經、中皮神經位在腰的兩側,拉傷後會造成腰痛、腰彎曲困難、嚴重的會造成行走困難。臨床上最常見到病患扶著腰一拐一拐地走進診間。臨床上最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利用雷射激光治療在腰間進行神經消炎來降低神經發炎與腫脹;病患的症狀常常在三到五分鐘之內就大幅改善。

延伸閱讀:閃腰&  最常見閃到腰的原因

< 筋膜拉傷與筋膜疼痛症候群 >
下背部有一大片筋膜叫做胸腰筋膜 (thoracolumbar fascia),成菱形狀。胸腰筋膜連接身體上下多塊大肌肉,在進行全身性的運動時特別重要。胸腰筋膜上也許多神經受器,所以對於受傷會很敏感;一旦受傷了除了腰痛之外還會影響到全身的動作,造成運動表現受限。治療上可以利用手法復位來處理。

< 肌肉拉傷 >
下背部的肌肉拉傷通常是急性拉傷,例如運動中的拉傷,或彎腰搬個東西拉到。肌肉只有在用力的時候會痛,所以平躺不會痛,但是翻身坐起來的時候如果動作牽扯到就會痛。大部分的肌肉拉傷都屬於輕度拉傷,通常不會有血腫發生。肌肉因為血流充沛,所以大都在2~3禮拜之內都會自行痊癒;如果超過時間還沒好,表示有合併其他問題。

< 腰椎韌帶拉傷 >
腰椎到下背乃至臀部有許多重要的韌帶負責維持下背的穩定度。從中線上的縱向韌帶、到小關節囊韌帶、髂腰韌帶、薦髂韌帶、薦脊/薦突韌帶,一路下來都是可能的疼痛來源。韌帶因血流供應不佳,通常自我修復的能力不好;若受傷超過一定程度強烈建議進行雷射激光療法來促進組織的修復、消除疼痛及恢復下背的穩定性。

< 坐骨神經痛 >
坐骨神經痛泛指下背痛,伴隨轉移的痠麻痛到屁股甚至下肢。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很多,除了腰椎神經壓迫之外,還有可能是臀肌拉傷壓到神經、腰椎韌帶受傷的轉移症狀、甚至臀上皮神經的症狀也是其中一個因素。所以坐骨神經痛只是一個症狀,正確診斷找出病因才能從根本治療。

< 椎間盤突出、神經根病變 >
椎間盤,俗稱軟骨,夾在一節一節椎體之間,負責緩衝的功能。椎間盤突出會壓迫到後側的韌帶造成局部疼痛、若破出來刺激到神經則會產生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典型的症狀為無法前彎、直腿抬起測試 (SLRT) 陽性、伴隨小腿外側或腳版的麻木疼痛。嚴重的情況甚至會無法從床上爬起、需暫時躺在床上休養。急性期可利用血管內類固醇治療或硬膜外注射 (epidural injection) 減緩症狀。復健需要腰椎牽引減輕神經壓迫的症狀、同時進行核心肌群訓練,預防復發。雷射激光療法可同時治療軟骨周遭的韌帶來穩定腰椎,增加腰椎的穩定性。手術的適應症為:無法減緩的疼痛、下肢無力、大小便受到影響等。

< 腰椎退化、骨刺 >
腰椎退化的兩大原因包括:年紀增長、過度使用;尤其以勞力工作者、或需要長時間彎腰者最容易提早出現。腰椎退化的表現包括椎間盤托少變薄、骨刺增生、椎孔狹窄等。病患會出現容易痠痛、不能久站久走、腰部活動受限等症狀。若同時伴隨神經壓迫則會有下肢麻痛等神經症狀。治療:預防是最好的治療。從年輕開始就要注意姿勢、避免長時間使用、適當運動等。當症狀開始發生時,基本的物理治療包括各類熱療、牽引、雷射等都可以舒緩症狀。考慮手術的時機點為:無法減緩的疼痛、下肢無力、大小便受到影響等。

 

< 強直性脊柱炎 >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失調而導致的關節炎,由於脊椎、骶髂關節及髖關節等被自身免疫系統錯誤攻擊,導致持續性的炎症。關節長期發炎和受損會產生骨化現象,關節逐漸變得僵硬。當脊椎產生黏合現象,就會變成竹節樣的脊椎。治療:手法治療-髖關節轉動、按壓、牽拉;運動伸展-游水、跑步等運動、日常脊椎伸展。


若有相關症狀或問題,歡迎查詢
地址:(總店)尖沙咀寶勒巷3號萬事昌廣場7樓8室
電話:(+852) 9226 5694 / 3168 1231
電郵:healthcare@cranialdrive.com.hk
辦公時間 : 星期一至五 11:00am - 8:00pm
星期六 11:00am - 7:00pm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11:00am - 4:00pm

 

 

 

髖關節部位(鼠蹊部)常見問題 hip joint


常見問題:
  • 髖關節韌帶拉傷
  • 大轉子疼痛症候群 (greater trochanter pain syndrome)
  • 髖關節退化
  • 股骨頭壞死
  • 內收肌拉傷、腹直肌拉傷
  • 運動員疝氣(sports hernia)

立即查詢

簡介:
髖關節問題在臨床上容易被忽略,常常會被當成腰椎退化,坐骨神經痛般治療。典型的髖關節問題會痛在鼠蹊部周圍,出現無法久站、無法走久的情形;但疼痛常常會轉移至臀部,膝蓋,或大腿骨外側,造成診斷上的困難。傳統上X光片可以診斷退化性關節炎,中度以上的股骨頭壞死等;

髖關節的慢性韌帶受傷若不處理、髖關節會在幾年後開始退化。退化的表現包括關節軟骨磨損、關節空間變窄、關節活動受限等。髖關節是下肢站立及行走重要的負重關節、若出現問題會大幅影響到日常生活的功能;同時因為負重大,開始出現問題後不容易自行恢復。

股骨頭壞死的病因包括:類固醇等藥物使用、酗酒、髖部曾經嚴重挫傷導致血管受損、胰臟炎、化療放療等。

另一大類的鼠蹊部疼痛是屬於運動員疝氣(sports hernia)。恥骨周遭有腹直肌肌腱、內收肌肌腱、復斜肌筋膜連接,在各類運動中容易被拉傷,導致鼠蹊部疼痛。真正變成疝氣的情況不多,但是若腹直肌撕裂情況嚴重,是有可能造成下腹部的神經、腸子甚至膀胱的露出。疼痛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這個部位滿部神經,包括ilioinguinal nerve, genitofemoral nerve, iliohypogastric nerve, obturator nerve, femoral nerve .. 等;因此症狀多變,增加診斷上的難度。

髖關節問題自我檢測:
1. 單腳站立,單腳跳耀是否引起鼠蹊部疼痛?
2. 單側盤腿是否造成疼痛?
3. 是否過去有髖部撞擊,長期使用類固醇,或長期喝酒的病史?

若有相關症狀或問題,歡迎查詢
地址:(總店)尖沙咀寶勒巷3號萬事昌廣場7樓8室
電話:(+852) 9226 5694 / 3168 1231
電郵:healthcare@cranialdrive.com.hk
辦公時間 : 星期一至五 11:00am - 8:00pm
星期六 11:00am - 7:00pm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11:00am - 4:00pm

 

 

 

膝蓋部位常見問題 knee joint problems


常見問題:
  • 退化性關節炎
  • 半月板損傷
  • 韌帶拉傷
  • 前十字韌帶撕裂傷
  • 髕骨外翻/髕骨關節炎/髕骨疼痛症候群
  • 髕骨肌腱炎

立即查詢

簡介:
門診的病患,除了下背痛,最多的就是膝蓋痛了。從十幾歲的青少年到七八十歲的老人家,都有可能有膝蓋方面的問題。膝蓋痛除了過度使用、運動傷害之外,還和身體的生物力學構造有關;所以足部的評估,骨盆脊椎、乃至於姿勢都是要詳細檢驗的。

許多人聽到退化性關節炎,就覺得「完了!我老了!」事實上退化性關節炎其實是一個籠統的講法,真正的問題可細分為關節周邊的韌帶、關節內的十字韌帶、半月板、表面神經、筋膜等。至於軟骨本身是沒有神經的;軟骨磨損除非已經見底,不然一般是造成症狀的原因。

科技日新月異、以上的問題都慢慢可以治療和恢復的。膝蓋和髖關節不同、再退化的膝蓋都是有進步空間的。根據美國研究統計,有1/3的膝蓋關節置換術是不需要的,尤其是當治療越來越進步,真正需要關節置換的個案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

除了治療的技術外,從足部的內外翻、骨盆的旋轉、長短腳等,都會是造成膝蓋疼痛的原因之一。不同肌肉的控制,到肌力的不平衡,都會影響到膝蓋的功能、和運動的表現。利用手法復位,可以力學上的弱點、和不良的肌肉控制;如此再加以矯正回復下肢原本的功能。

若有相關症狀或問題,歡迎查詢
地址:(總店)尖沙咀寶勒巷3號萬事昌廣場7樓8室
電話:(+852) 9226 5694 / 3168 1231
電郵:healthcare@cranialdrive.com.hk
辦公時間 : 星期一至五 11:00am - 8:00pm
星期六 11:00am - 7:00pm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11:00am - 4:00pm

 

 

 

足踝/足部 部位常見問題 ankle/foot


常見問題:
  • 腳踝扭傷
  • 踝關節退化
  • 跟腱炎、拉傷(阿基里斯腱炎、拉傷)
  • 足底筋膜炎
  • 足跟痛
  • 蹠骨痛、蹠骨炎

立即查詢

簡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足部的健康絕對影響到全身。足部就像大樹的根,提供全身的支撐和穩定;當足部構造開始出現問題,不單只是腳底、腳踝,一路上去到膝蓋、髖關節、腰、肩膀、脖子都會相對的受到影響。

腳踝扭傷
腳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來自於外側以及內側的韌帶。因為解剖構造的關係,絕大多數的腳踝扭傷都是所謂的內翻受傷(inversion)。統計上,最常見的扭傷位置在外側的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發生的機轉為過度腳踝內翻(inversion)造成韌帶的撕裂傷。容易被人忽略的是,表面的淺腓神經也很容易在這樣的機轉拉傷;神經拉傷的症狀包括疼痛、緊繃、關節活動度下降、表面腫脹等。實際上,大部分的腳扭傷都有伴隨神經的受傷,只是過去沒有被重視。

傳統的處理包括冰敷、抬高、加壓、休息(PRICE)等來降低急性期的發炎腫脹;但若腫脹的情況改善了,應及早改為熱敷、並在疼痛範圍之內開始活動。適當的活動能促進局部循環、組織生長、降低因長期不動(immobilization)造成的副作用(包括肌肉退化、神經反射降低、局部循環降低等)。針對表面神經的拉傷,及早的使用針對性療法來減輕神經的發炎腫脹是非常有效的,不但可以快速的減輕疼痛、增加活動度,神經功能的恢復也會有助於受傷的韌帶修復、縮短治療的時間。

足部疼痛
足部有三個足弓,分別是內側足弓、外側足弓、以及橫弓。內側足弓的頂點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彈簧韌帶(spring ligament),相當於拱橋的頂點;當彈簧韌帶拉傷後,足部的穩定性會大幅降低、緩衝能力也減弱;伴隨而來的就是足跟痛、足底筋膜炎、蹠骨痛等各式腳底疼痛。所以治療彈簧韌帶以及穩定內側足弓是至關重要的。

足部的問題因為大都是多重因素造成的、而且我們每天都會持續使用到他,所以治療時間往往拖很長、病患也會漸漸失去耐性。及早、積極的治療才是不二法門。若您有長期的足部問題,除了要好好和醫師配合,多管齊下才能早日擺脫疼痛。

若有相關症狀或問題,歡迎查詢
地址:(總店)尖沙咀寶勒巷3號萬事昌廣場7樓8室
電話:(+852) 9226 5694 / 3168 1231
電郵:healthcare@cranialdrive.com.hk
辦公時間 : 星期一至五 11:00am - 8:00pm
星期六 11:00am - 7:00pm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11:00am - 4:00pm

 

 

立即查詢